July 24, 2013

  • 蛛網捕風

    書展時談起了,想起自己近來買書的原則。說來說去其實只有二條:能從封面猜出內容的不買,不可能再看第二次的不買。

    所以其實對於那些什麼佔領中環和黃之鋒社論,其實我真的沒有什麼興趣,不為什麼,只是因為眼前的不公義和缺乏邏輯已經非常明顯,所以這些書買來不過強化自己已有的觀點,無助於我們建立別的角度和看法。加上,要普選已經十分明顯,所以如果有書能具體的列出可行的實踐普選方法,那我會買,但是我不用別人不斷提醒我需要普選,不是空廢,只是常識。

    有很多人自我感覺良好,會寫點字就出書,出了書就成作家。實際都是自我中心,很多書在別人眼出都是垃圾都買不出,積在倉或者要作者自己付錢買回去。苦了的不是人,而是那些我們出生以前就存在的樹木和樹林。我心目中好的書應該是作者窮一生精力鑽研一兩個課題,然後只出一本書。這種人出手浪漫,無跡可尋,才能被稱為絕頂高手。

    所以說書不在於多而在於通,如果只懂書而不懂樹,看見的不是幾十代人代代的智慧而只是知識或者消費內容,心裡缺了一份敬,讀再多書也枉然。連字都缺乏味道和內涵讓人想看完即棄,這多不環保。

    太多書寫的在於枝枝節節,而不是人生的方略。例如情情愛愛的張小嫻,林日曦的散文,這些當然都有內容,但是這些只是枝節。人生的意義並非繫於這些枝節之上,而是好好的思考和從容的態度。我們可以從枝節探得人生的一二,但不妨直接從哲學入手,然後才生出這些思想的副產品。

    當我們十五十六時想做女孩心中的壞男孩,但當我們到了二十一二,卻又發覺她們想要的是成熟穩重的男人。所以和我們同齡的女生都會給大我們幾年的男生泡掉,只是因為我們總是跑在後面,給她們想要的,但她們不知到自己想要什麼。Jobs說你不能顧客要什麼就給什麼,到你做出來,他們又會想要別的。

    所以慢慢地,我把很多從前很喜歡讀的書都捐了,不再讀什麼愛情書散文書,而是一些有關心理學、思考、法理學的書。我覺得如果人生的大體思考通了,不再因為自己意淫圖個舒服做出這很多有損人有損己的事,枝節自己就會來。

    我們從根本對生活有了常識和批判,民主和公義就會自然從思考而得出結論來,是可追可求的。如果我們不先理好自己的人生觀和思考方略,而去追求這其他很多的事,不過是一種精巧而無用的遊戲。就像你買回很多佔領中環和社運論文集,其實不過是枝節。只要你有常識,它們根本不難被理解,何用買回一大堆書,你其實永遠只是跟在別人屁股跑。

    生命太短,書有主有專,挑書看如思考,如果我們可以掌握方程,就不用每個答案去背。至於主次之分,就像你大學選修的科目,不是每個人都應該買來看。可是雖然人是簡單的,但人性卻往往被複雜的本質迷住,選這很多他們覺得很Specific很有噱頭的書,而不挑大體而言最有開悟的書。

    基本功不練,只集中搶眼的三兩招式。招式本身可以有基本功,但是只有從基本功開始才有可能練好所有招式,只從招式開始練卻總無法練好基本功。